行情 | 指数 | 期货 | 外盘 | 分析 | 访谈

  化工资讯 > 综合 > 宏观动态

《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调查:“乱象纵生”的专家检查指导服务

https://cheman.chemnet.com/ 2021-04-13 09:51:28 中国应急管理报


  1、深度调查|滥竽充数、服务掺水…专家指导服务还有这些问题待解!

  2、深度调查|专家指导服务,效果怎么样?好政策落地为何走了样?

  不仅在危化品领域,在煤矿、非煤矿山、烟花爆竹、冶金机械、船舶修造等高危行业领域,专业人才严重不足都是难以回避的问题。

  安全生产工作涉及行业领域多、岗位环节多、工艺工序多,只有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才能助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如今,利用社会力量,集专家之智,补人才短板,破监管难题,成为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抓措施落实促安全发展的重要手段。

  企业化工人才短缺,专家指导服务大有可为

  2016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将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纳入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培育多元化服务主体。国务院安委会随后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政策引导、部门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建立主体多元、覆盖全面、综合配套、机制灵活、运转高效的新型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

  因此,对专家检查指导服务的探索遍地开花。

  首先是,企业自己购买安全生产外包、托管服务,其中自然包括专家检查指导服务。

  再次是,从2019年1月至今,国务院安委办先后开展三轮检查指导服务,以点带面推动261个省级重点县深入开展专家检查指导服务并推动该工作“本土化”,旨在利用社会力量破解基层监管部门化工安全专业人才不足、专业水平不高、执法检查效率低等难题,让企业要安全、会安全和能安全。

  指导服务组专家在山东省广饶县开展检查

  “专家指导服务工作组与以往的安全检查组不一样,他们的检查更细致,从设计、制度和执行层面对企业存在的隐患问题刨根问底。”重庆市映天辉氯碱化工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段成义说,接受指导服务非常受益。这是国务院安委办开展的危险化学品重点县第三轮专家指导服务的一个缩影。

  第三,各地政府引入市场机制,购买第三方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的专家检查指导服务,建立安全专家工作制度,对项目可行性、安全性和风险性进行诊断把关,多角度研究论证,提前防范化解风险;开展安全专家检查指导服务,排查整改隐患,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本意是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为企业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组织化的安全生产服务,力求破解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安全生产“无人管、不会管、管不好”难题,激发企业安全生产的内生动力。

  政府购买专家检查指导服务,为企业查隐患、去“病症”,很多企业对此都表示欢迎。已成为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抓措施落实促安全发展的重要手段。

  据《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调查,无论是在企业隐患排查,还是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政府部门都做了不少工作,且在大多数地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然而,《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调查发现,随着安全生产政府购买服务的不断推进,专家和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在指导服务企业方面的问题逐渐凸显。一些地方的专家检查指导服务流于形式、效果堪忧,部分中介机构和专家或责任心不强,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或能力水平不足,挂羊头卖狗肉,这些情况使专家指导服务的效果打了折扣,让好政策落地走了样。

  专家检查指导服务是好政策,关键是要落实好。企业专业人才短缺,专家检查指导服务大有可为,但是专家检查指导服务有很多问题亟需求解。

  首先就是,专家检查指导企业安全生产: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走马观花,查找问题不深入、解决问题不彻底

  一个专家组往往一天要跑好几家企业,没有时间对企业进行全面深入的诊断,只能走马观花,简单粗放,“坐着车子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就一些表面问题提出建议,只重视眼前的隐患,不注重深挖根源,后续的专业培训指导服务更无从谈起查,找问题不深入、解决问题不彻底,以致同类问题反复反复出现在隐患整改清单上。

  “新手专家”“理论专家”“业余专家”频现,假冒“专家”,滥竽充数,名不副实,能力不足、水平有限,难以为企业找出真正的问题

  东部沿海某省一名专家反映,一个有着几十家企业的开发区为减少开展专家指导服务的开支,临时找人拼凑出一个服务机构,让该机构人员跟专家进行简单观摩学习。随后,便安排这些人员以“两个人一组,一天跑很多家”的方式,对辖区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指导服务。这种实施方式,表面上看专家指导服务的各要素都具备,实际上假冒“专家”能力不足、水平有限,难以为企业找出真正的问题,更谈不上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推动主体责任落实。

  另外,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市场需求不断加大,而既熟练掌握政策标准又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资源依旧稀缺。在二者矛盾愈加突出的情况下,一些安全生产专业技术服务机构随着市场需求的加大野蛮生长,人员鱼龙混杂,服务质量低下,一些技术服务机构便将目光瞄准了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业务不熟的退休人员等,以致出现了不少“新手专家”“理论专家”“业余专家”。

  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毕业生一毕业就进入技术服务机构担任技术员,到企业开展服务时“两眼一抹黑”,看不出问题。“这类人员虽然能在较短时间内通过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但由于缺乏企业管理等实践经验,检查时一头雾水,不知从何查起。”,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技术服务机构还会聘请一些已关闭化工企业的下岗职工、企业退休人员进入企业承担“专家”的工作。但这些人员往往专业水平有限,发现问题隐患和指导企业整改的能力均不足,导致企业对所查问题无从整改,政府购买专家服务的实质性作用大打折扣。看似拥有数量庞大、专业齐全、层次丰富的专家队伍,实际上有部分是滥竽充数,根本无力承担排查隐患的重任。

  业内人士告诉《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一些技术服务机构挂羊头卖狗肉,在自身不具有资质人员的情况下,通过让拥有执业资格的人员挂靠等方式,取得相应资质,但实际承担服务指导工作的人员专业水平并不达标。

  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环节,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再说,安全生产专家检查指导服务不仅是帮企业查治隐患,而且要授之以渔,很显然,安全专家滥竽充数、名不副实是面临的最大难题。

  一些专家对照清单,打钩检查,代替指导服务,一查了之,治标不治本

  不少地方为提升监管质量,为不同行业领域的企业制定了相应的隐患排查清单,一些专家便以对照清单“打钩”的方式,代替指导服务,使指导服务沦为“打钩检查”。

  《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发现一些专家重检查、轻传授,发现问题和隐患后,既不从理论上和法律法规上向企业人员阐释背后的原因,也给不了符合企业实际的解决方案,检查指导服务成了“一查了之”,企业自然学不会如何排查、发现和处置隐患,

  业内人士反映,一些专家开展检查指导时很仔细,查出的问题也很多,但偏偏忽视从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健全责任制及强化人员配备等方面,按要求对企业开展培训,以收到“授之以渔”的效果,导致隐患整治成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

  西部某市一危化品企业负责人认为,“打钩检查”不接地气。该负责人表示:“专家既能发现问题隐患,又能提出符合企业实际的解决方案,让企业分管安全、技术的人员学到相关知识,这样的检查指导服务才会受企业欢迎。”

  专家意见和执行标准不统一,专家意见“打架”,让企业无从整改,导致企业反复整改,也没效果

  “在一次检查中,一名专家指出企业存在隐患必须立即整改,经过多次询问,才知道这名专家是以其他行业的标准来评判的。”西南某省一企业安全员表示。

  “前一波专家认为是隐患,并给出了整改方案,我们按要求整改完成后,来复查验收的又是另一波专家,但他们认为不应该这样改。”西部某市一机械加工企业工程师反映,不同专家给出不同的意见,企业也只能反复进行整改,问题反复出现。

  西南某省一企业也有类似遭遇。“疫情期间,一名专家以另一个行业标准提出了整改意见,且需花费200万元,远超企业投入能力。尽管如此,我们也得照办,否则就会被处罚,但这样的整改并不能解决问题。”该企业负责人无奈地说。

  西南某省一生产企业负责人也有类似看法。他告诉《中国应急管理报》记者,在一次检查中,个别专家用不同的行业标准检查企业,最后建议企业全面整改。“按照专家的建议,企业相当于要拆了重建,这种背离企业实际的整改建议,我们怎么落实?”他说。

  不仅如此,一家企业往往受到多个部门的监管,不同监管部门组织的技术专家的意见也常常“打架”。西部某省一家危化品企业负责人介绍,厂区内设置有不作为生产原料的液氨储罐,有的部门组织的专家要求该企业必须在储罐上安装避雷针,而另一部门组织的专家则认为安装避雷针反而容易导致危险。他感叹,“部门之间和专家之间都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和答案,真是让我们左右为难”。

  一些专家责任心不够,专业能力不强,碍于面子不愿提问题,不能保证排查隐患时,确保客观、真实、公正,甚至不惜弄虚作假

  一些专家由于专业能力不强、检查粗心大意等,在帮企业排查隐患时,不能准确把脉问诊,存在排查有盲区、报告不严谨、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一些专家存在应付心理,认为“差不多得了”“反正也查不完”,甚至把企业自查的内容“据为己有”,以此充数。

  一些专家及其所在的或所被临时雇用的技术服务机构由于和被检查企业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检查时往往手下留情、避重就轻,对企业存在的问题隐患视而不见,甚至出具虚假证明和报告。

  东部沿海某市监管人员反映,一些专家由于和企业有利益关系,往往不愿提问题,甚至会将大问题化为小问题、将小问题变成没问题,导致工作难以深入开展。

  “3名专家提的问题,还没有我一个人提的问题多。”北方东部沿海某省一名应急管理工作人员表示。

  有基层监管人员表示,一些技术服务机构不仅遗漏企业关键危险要素,而且没有针对危险源提出合理的管控建议,导致企业对危险源缺乏足够认识,“等事故发生后,技术服务机构又与事故企业互相推诿、指责”。

  服务掺水,服务质量堪忧,为追求所提供的服务得到最大回报

  有业内人士认为,政府通过出资或补贴来委托技术服务机构提供安全服务时,最关心的是少花钱多办事;而机构关心的,则是提供的服务是否有相应价值的回报。“二者之间倘若找不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对政府、企业、机构三方来说,都无益处。”该业内人士表示。

  一些技术服务机构为了承揽项目,在竞标时往往报价很低,为压缩成本,便提供低质量的服务。

  例如,2019年9月底,某市一化妆品生产企业车间因静电产生的火花引发火灾,由于在场人员不知如何应对,最终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而为这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一年收取的服务费只有区区几百元。

  此外,一些专家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现象。个别专家在接受政府部门委托参与检查时,想方设法为难企业,目的是借着当专家的机会,推销自己所在机构的“小服务”。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化工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化工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文章关键词: 

相关报道

化工网 版权所有 1997- 浙ICP证:浙B2-20080131  行情合作热线:0571-8822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