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10年内碳达峰、40年内碳中和(简称“3060”目标),时间紧、任务重,中国社会无疑面临巨大压力与挑战。该如何采取行动?近日,在清华大学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能源互联网产业及技术创新联盟组织的研讨会上,与会学者为能源转型开出“药方”。
碳中和对中国影响深远
在减碳成为“全球游戏”后,碳市场价格、碳税、碳边境调节税、全球碳定价机制等一系列问题也随之出现。
“中国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基础,中国制造可以为零碳工业革命提供强劲动力。但目前欧洲正在酝酿‘碳边境调节机制’,各方还在谈判中,只要它符合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定,或WTO没有反对意见,以后中国制造就会遭遇碳排放边境调节机制的壁垒。”远景科技集团首席执行官张雷说。
实际上,中国制造已是全球能源转型的主角。“低碳、减碳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在风力发电、光伏发电设备方面,中国制造市场占有率达70%。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中国制造和中国资本走出去,能源转型对我国都意义重大。”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说,“加快碳中和步伐,将有利于我国筑牢能源安全与外汇安全体系。”
刘汉元补充道,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2019年是72%,2020年达到73%。去年在国际油价暴跌的情况下,我国花费1900亿元进口石油。今年在油价上涨的背景下,我国可能又要花2500亿~3000亿元进口石油。
目前,社会各界对低碳转型的具体路径看法不一。光伏、风电、核电、地热、水电、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节能储能等行业都各有主张,具体的技术方案孰优孰劣、未来能源体系中谁唱主角等问题都有争议。
“不管哪个行业都必须要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这已经形成共识。”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周大地强调,“碳中和将对中国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必须通过发展方式与结构化转变来实现,所以转型是核心内容。”
如何实现“3060”目标
尽管社会各界对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高度一致,但未来如何实现“3060”目标,途径并不清晰。
能源转型涉有工业“血液”属性的化石能源,但后者目前尚未与社会经济发展“脱钩”。化石能源使能源转型牵扯生产、贸易、消费等所有环节,并涉及各个部门和利益相关方。
“过去几年,我国能源供给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10年时间一直引领风电、光电全球装机容量,全面带动相关科研、技术、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再往前走,要实现‘3060’目标,最大瓶颈是在消费侧。如何打开消费侧,让全社会主动采用绿电是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武钢分析道,“当前,体制机制、电网建设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果能够通过系统的政策推动加以解决,‘3060’目标不难实现。”
“实话实说,碳达峰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碳中和实现难度非常大。”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王毅觉得,“今年的减排目标,包括‘十四五’碳排放强度下降,整体都维持了疫情之前的力度。如果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来衡量,这个力度略显不足。如果我们现在不努力,碳中和目标恐怕难以实现。”
未来是创造出来的
“未来不是预测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创造了新能源发展的巨大空间。”张雷说。
谈到减碳路径,多位专家表示,社会各界应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国家在做好顶层设计与中长期规划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壮大绿色能源装备与科技产业,同时进一步健全碳交易市场和碳定价机制。
“碳中和到底是什么意思,很多人尚未厘清,目前学者和决策者所说的碳中和可能不是一个概念。”王毅指出,“要实现‘3060’目标,必须让所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国际、国内共同努力。既需要有顶层设计和战略引领,又需要上下联动,更需要好的治理体系和系统工具,在此前提下,各方凝聚共识,采取综合手段才能实现目标。”
武钢建议,当前的首要任务是量化碳足迹并准确评估。每个产品、每个人的碳足迹都要进行评估。多位专家也对此表示赞同,提出要在碳普查的基础上,摸清碳总量“家底”。
“碳市场中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比如配额是多少至今还没有概念。所以首先应该让碳市场运转起来,在实践中了解配额多还是少,从而发现和解决问题。”王毅说,“构建一个新的能源安全格局、一个可再生能源比例高的能源体系,要从系统成本上考虑能源经济性问题,包括储能、输送、基础设施等一系列成本。”
王毅认为,建立一套新的能源体系,首先需要降低系统成本,才能让可再生能源更好、更稳定、更安全地替代煤炭。
此外,企业也要重新认识碳中和。“碳中和的核心问题是减碳,不是买碳汇。这需要提高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包括清洁利用等,而不只是买碳汇抵消就可以。”王毅说,“碳汇作用非常有限,如果大家都去买,哪有那么多碳汇?”
实现碳中和目标还面临很多实际问题,如融资、技术创新、完善碳交易制度等。“目前只有一个暂行的管理办法,碳市场还要在正常运转中不断完善。”王毅说。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化工网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化工网;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info@netsun.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